六岁叛逆期的处理方法
来源:浙江正规叛逆学校添加时间:22-07-30 点击:171
六岁叛逆期的处理方法
孩子从可爱到叛逆可能只是短短六七年的事,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叛逆的情况,很多家长都会感到十分头疼,毕竟这个时候孩子很多人生观都在养成,叛逆不利于家长给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6岁孩子叛逆怎么办?
6岁孩子的教育方法
一、给孩子以及自己冷静的时间
在孩子乱发脾气并且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这时候孩子与父母之间,情绪都是不冷静的,人在情绪不冷静的情况下,也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以及行为。我们应该给孩子以及自己冷静的时间,让彼此好好反省,这也是属于共生效应的一种方式。
二、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进行沟通
我们给予了自己以及孩子冷静的时间,等到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再会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进行沟通,而不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可以以朋友的角度和孩子沟通,而不是以父母的角度,孩子才会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我们才能够和孩子达到共情。
三、引导孩子正确发泄情绪以及尊重他人
在我们了解到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并且不尊重他人时,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去发泄情绪,让他明白,这样对他人乱发脾气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同时我们也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引导孩子尊重他人,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性格。
孩子叛逆的原因:
1、家长太严厉
严师出高徒,这种教育方式深入民心,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很多家长会通过体罚的方式教育,根本不会考虑他们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揭露孩子的短处,甚至会挖苦或讽刺他人,从而让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平等对待,家长不能高高在上,以命令方式指定孩子做任何事情。
2、期望值太高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但却忽略孩子自身能力以及素质,从来不考虑孩子是否对此感兴趣,提前给孩子规划好各种补习班或特长班,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甚至会让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目标,不能盲目的报各种补习班,让孩子一点一点的完成目标,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久而久之能提高自信心,同时也能有一定的成就感,更有信心去挑战困难。
3、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的心理,对世界充满神秘和惊奇,但家长却不以为然。当孩子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事情,难免会各种行为或抚摸,甚至会闯祸。家长不了解这是好奇心驱使,却认为孩子是在胡闹,不明原因的打骂或斥责孩子,自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家长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但前提是一定要保证安全。
4、家长反复唠叨
几乎所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不停的唠叨,这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即使家长说的有理,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因此教育孩子时必须言传身教,给予他们足够尊重,让孩子学会思考,只要拥有思想准备后就能接受家长的建议。
5、缺乏一定的沟通和交流
很多家长工作比较繁忙,直接把孩子扔给家中老人带,给孩子缺乏一定的感情沟通。家长不尊重孩子,势必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因此应以沉默和粗暴来对待父母。

孩子叛逆特别严重怎么办?
1、查找原因,“对症下药”。虽然说叛逆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然经历的心理现象,但由于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因此,他们在叛逆的原因、特点及程度上也会不一样。比如:有些孩子的叛逆较隐性,而有些则较外露;孩子叛逆的对象也不一样,有些针对父母,有些主要针对老师,也有针对同学的;另外,孩子所叛逆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总之,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在叛逆上的个性特点,才可能做到对症下药。
2、家长应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地位,给予孩子尊重和信任。孩子一颗“叛逆”的心,对父母而言,往往就是一扇关闭的大门。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前提是必须让孩子乐意与家长面对面地坐下来,既愿意听家长讲,也愿意开口说才行。
3、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假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他们充分独立成长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往往会减少。作为父母,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既不可放任自流,也不可凡事都管,但必须得守住底线。对孩子有道理的看法和建议,应多加肯定和鼓励。给孩子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无论对错,先别打断,也别反驳,做个忠实的倾听者就好。
4、对孩子的错误认知,尽量能从理论和实际中加以分析、论证。最好能通过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的人、事、语等加以论证。家长应尽量避免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让孩子自己多问问“我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5、家长别总是拿别的孩子来攀比。这样做,伤的不仅是孩子的自信,而是孩子的心。
6、让孩子去经历,承担相应的后果。有人说,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的感受。对孩子叛逆期教育也是一样。拿女儿睡懒觉来说,初中的时候,几乎每天早上都是起床困难户,我和妻子屡次劝说无效后,选择了放手,结果一次因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后,再没出现过类似的事情。有些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只有经历了才能有所感受,错误也是,只有经历了,才能真正的痛彻和改正。
7、孩子进入叛逆期后,我们作为父母不但要包容孩子,还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愉快的和孩子做朋友,努力的让自己成为和孩子的同龄人,和他们沟通,交流,跟他们和谐的相处,不要总是站在家长的位置颐指气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