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值是否很高?
我们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当他们连续考不到好成绩时,沮丧是难免的。
但这个问题更让我们要清楚的是: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成为他们的负担,那么在我们自己沮丧的同时,是否该想一想,【也许不是他们不好好学习考不好了,而是他们太想学好了】。
我朋友的孩子大鹏,今年读高二了。在上高中之前,他一直是一个成绩优异的乖孩子,要不是中考没有发挥好,他也许能考到全省最好的那几所学校之一。
现在这个学校虽然不理想,但从高一开始,他就是同学们的眼里当之无愧的学霸,每次大考小考年级排名都在前几名,考个985、211应该是有把握的。
可是,一次月考,他发挥失常了,他说:“考数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心里发慌,脑子里一片空白,完全看不懂那些题是啥意思,然后就交了白卷。”
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他虽然也很紧张,但成绩还不错:年级第二。
然而他还是非常焦虑,他说:“考了第一我也不满意,因为我们的学校不是最好的;再说了,即便我成绩再好,我体育也不行;体育好了,我唱歌也唱不好……”
从那以后,他整天担心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上课也常常走神,作业也越写越慢,最近的测验成绩一直不好。
来我这里做咨询的朵朵妈最近也遇到了麻烦事:朵朵是个从小全面发展的女孩,游泳拿过省级比赛二等奖、钢琴也过了十级、学习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活泼,不仅学习不用爸妈操心,生活方面也很独立,现在在全市最好的高中读高三,还在重点班当班长,可是就这么优秀的孩子,突然不想上学了,最近常常请假在家,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
通常的育儿理念,会强调做父母的对孩子应该少责骂、多鼓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可是这两个孩子——做为很多个优秀孩子的代表——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不用父母打骂催促,他们就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学习成绩也好过大多数人,可为什么突然有那么一天,就什么都不想做、甚至有的孩子什么都做不了了呢?
有一种可能性,是他们有着同样追求完美的父母,他们不仅对自己要求高,而且也会让孩子觉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论取得多好的成绩,他们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们深信自己还可以做到更好。如果出了哪怕一丁点儿的差错,他们便会惊恐万分。
《原生家庭》里描述了完美主义的“3P”阶段: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拖延(Procrastination)以及心理瘫痪(Paralysis)。
就拿学习这件事来举例说明:
受完美主义父母的影响,他们的孩子可能在小的时候就会很认真,最初的表现可能主要是“持续慢”;
可是随着学的内容开始变难,或者因为周围的同学变强,他们就会担心努力了也做不好,就可能看电视、玩手机,而不能早点开始写作业,也就是拖延;
然后,当拖着没学的内容、没写完的作业越来越多,他们就会越发地不知所措,他们内心的恐惧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演愈烈,严重的情况就是不能正常去上学了——这就是心理瘫痪。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都很慢,或者总是要你催一下才能动一下,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对孩子的要求可能太高了。
就像我在跟朵朵妈说到这些以后,她反思说:“我以前一直觉得我对她要求不高,心里知道女儿已经很优秀了,可就怕她骄傲,觉得她如果努力的话还可以做得更好。现在回想起来,的确是我要求太高了吧。就比如说,她虽然各方面都挺省心的,但我觉得她的字写的还不够好,有次碰到高考状元的妈妈,我就问她家孩子是怎么写出一笔好字的,状元妈妈的经验是:每次孩子练完字她都把写得好的勾出来,可我家孩子每次写完,我总是要把她写的不好的勾出来,这就是我跟人家状元妈的差距吧,我以后也要多看看她做的好的地方。”
很多家长看不到孩子好的地方,是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你可能会想:整天督促他他都不努力,要是降低要求岂不更没戏了?
其实,我女儿高中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进入高中后,周围都是学霸,她的成绩也开始不断下滑,几乎快垫底了,我发现她每天转来转去不写作业,上个厕所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时候,我也特别着急。
后来有一天我意识到,她写作业磨蹭是因为心里很想学好,但是因为做不到,反而让她焦虑得动不了了。我决定帮她降低要求,有一次吃完晚饭,她又开始磨蹭,我就问她:“今天的作业难吗?”她说:“今天的物理作业比较难。”我建议她先不要急着做题,而是把今天学到的定理和公式抄写几遍,甚至都不要要求自己一定要理解,就当练字即可。
她很意外,似乎在说:“这都可以?”然后半信半疑地去了。
第二天早上,她很激动地跟我说:你的这个方法真的很管用!我刚开始只管抄公式,可是抄着抄着,忽然心就静下来了,能思考了,那道题看着难,但静下心来再看的时候,我居然会做了!”
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需要对待他们的方法也应该有区别,自我要求高是好事,可如果他们已经因为“太想做好”以致于“动不了了”,我们能给予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接纳他们现在的样子,帮助他们降低高不可及的要求,他们只有先动起来、才可能再快起来,在考试中发挥自己正常的水平。
你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值是否很高?
期中考试刚刚过去,有一个段子非常火,"孩子的考试成绩,决定了他回家怎么敲门",
原来这是爸爸贴在门外边的三幅图:
第一幅:考60分,成绩刚刚及格,孩子非常担忧,小心翼翼地敲门,探头瞅瞅家长在不在。
第二幅:考80分,跟孩子平时的成绩一样,不上不下,孩子就像平常一样敲门。
第三幅:考100分,孩子可以肆无忌惮地用脚踢门,昂首挺胸走进家里。
考试对孩子来说,确实是头等大事,
考试成绩决定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到底是打骂批评还是赞扬奖赏。
如果孩子连续几次考试都没考好,家长该批评还是鼓励?
1、孩子连续没考好,本身自己就很难受。
我曾经教过一个孩子,他一直是班里的学霸,考试经常在前三名,可是有一段时间,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连续两次考试都没发挥好,听同学说他晚上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
如果孩子平时学习很好,那么他的自尊心一定很强,连续几次没考好,
他自己就会很难过,家长这个时候不要再批评了,要明确表示家长理解孩子的心情,
告诉孩子,没有一个人可以是常胜将军,就算是我们父母,做事也偶尔会有失误的时候,所以偶尔的失利并不可怕。
这次考试就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你看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他提醒你需要改进了,只要你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你就会变得更加优秀,越来越优秀。
2、孩子因为没考好被老师批评,会双倍难受。
因为孩子考试没考好,被老师批评是常事,孩子正在气头上,往往容易把老师的批评从左耳朵进右耳多出,听不到心里。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说老师为什么会批评他,是怎么批评的,是他答题时有不该出现的失误,把会做的题目丢分了,还是他基础的知识点记混淆了,这些话是老师批评的重点,也是孩子需要提升的地方。
经过家长的引导,孩子就会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知道老师是因为着急孩子的成绩才批评,这是让孩子找到问题,改正错误的,孩子经过这次总结反思也会越来越优秀。
3、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心情,会三倍难受。
家长看到孩子没考好,特别是连续几次没考好,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着急,
在孩子被自己批评,被老师批评之后,他最想听得,不是家长的批评"你怎么考得这么差!",
而是家长的理解,哪怕是简单一句"你这学期学得累不累?"
等到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在跟孩子讨论分析成绩,这个时候孩子更容易认真听家长的话。
在孩子诉说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地倾听,不要随意的打断,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知晓父母理解自己的情绪,孩子的郁闷和难过就会得到释放。
等孩子说完之后,在引导他找找自己没有考好的原因,反思总结寻找学习问题,这样孩子的成绩才会有所进步。
如果孩子连续几次考试没考好,家长的影响力非常重要,
老师是批评,家长是爱护,有了这两种力量的支持,孩子才能更快地实现成绩的进步。
最后提醒:孩子,一时的失利并不可怕,这次没考好,跌倒了,没关系,爬起来再跑,一切都来得及!
你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值是否很高?
所有关心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成绩,我也毫不例外!不过,对他成绩的期望值有多高?我自己还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一贯对孩子所强调的是:
你只要尽力而为了,不给自己留遗憾就不会有什么遗憾的!
至于孩子连续几次考不到优秀成绩,我会怎么办?
这个问题还没有遇到过,因为我看到了他平时学习很在状态,自己也有自己的目标,所以对于他每次考试的成绩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因为我相信功夫在平时,考试成绩如何,更多是决定于平时的状态和习惯,考试的运气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所以,他的成绩出来,无论多少,我都认为很不错!成绩很棒的时候,我为他喝彩;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和他讲:这样也挺好,保持低调,也要给别的同学机会吗,更何况成绩总是太优秀就容易给自己太多压力,因为会有更多老师关注,有更多同学看着自己,这样太累了!只要你自己平时努力了,考试发挥了自己就是最好的!
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历经了数不清的考试,我看到孩子平时的努力,他的成绩在我眼里都是很值得肯定的。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接受现实。
早上孩子自言自语:“哎,体育又不及格,我都跑了一年八百了,还是不及格,我有什么办法呀!”
我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哦,你们又测八百米跑了?”
“是啊,3分50秒及格,我跑了53秒,还是不及格,还得挨罚!罚就罚吧,我也没办法,跑不快能有什么办法!”
“也是哈,我觉得你很有耐力!”
“可老师不考耐力呀,我就是跑不快能有啥办法。初三中考,我都没考好,这都跑了一年了,还是没及格(从初三中考前一个学期,就开始坚持每天跑步,一直到今天)!”
“这人是有不同的,那考不及格怎么办?”我笑问他。
“不及格就练,重测呗,我第一次跑跑了4分钟,重测跑了53秒,还得再测,测就测呗,反正都得跑,不测也得跑,就多跑两圈呗。”
“也是,就多跑两圈呗,不测咱也跑啊。”我告诉他自己上大学测篮球项目自己的噶事,老师给了三次机会愣是一个球都没有投进去,平时还能投进去几个球,闹得老师也没有办法,真的不是不努力,而是自己实在是能力偏向了另外的方面的。
最后,我夸张地来了一句结尾:你不要有压力,如果老师需要叫家长,立马告诉我,妈妈是你坚强的支持者!(人各有所长,猴子无论如何也练不出大象的力量)
浙江问题孩子教育学校心理老师推荐阅读:
叛逆期的孩子不太听家长讲话,家长如何与叛逆孩子沟通
如何更好地与青少年沟通交流 与青少年沟通方法
对孩子该严厉还是该宽松 父母如何给青春期孩子适度的自由
亲子间总是为了手机上网玩游戏而争吵 孩子沉迷网络怎么办?
和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 这些沟通技巧你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