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怎么办?
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见到陌生人都会或多或少的紧张、害羞。
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这很正常,但有的父母就觉得孩子没出息,给自己丢脸了,从而当着陌生人的面训斥孩子,这会让孩子更加羞于开口。
为什么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
孩子性格内向、害羞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害羞,不爱与人打交道。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一和陌生人说话就脸红。于是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和羞怯,就不开口说话。
孩子不知道说什么
大人们只强调让孩子见到陌生人不要害羞,让孩子说话。可有的时候孩子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他们还小,不像大人那么懂人情世故,不会假装嘘寒问暖。
有时候也并不是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打招呼,而是孩子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
如何改变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的行为呢?
首先,给孩子一个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增强孩子的自信
孩子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多半是害羞。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里,首先就要给孩子一个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获得自信。
平时多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比如让孩子决定晚餐吃什么?周末去哪里玩?外出前问问孩子想去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准备带什么?让孩子自己多做主张,让孩子以主人的姿态规划自己的生活,树立自信。在交流中多使用民主型语言,并及时对孩子的建议和帮助表示肯定和感谢。这样有利于孩子获得自信,克服自卑和羞怯心理。
其次,尊重孩子,不以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
当孩子对自己身边的人还不了解时,排斥、害怕都是正常现象,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不说话就不说话,孩子有这个权利,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而不要用成人的交际标准来要求孩子。
尊重孩子,有耐心的引导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当孩子迈出第一步时,也许只是一个害羞的微笑,父母也要对孩子的进步予以鼓励和赞赏。
最后,给孩子做示范,教会孩子如何与人交谈
父母平时可以在家和孩子玩见到陌生人的场景游戏。告诉孩子什么样的人应该称呼“叔叔”“阿姨”,什么样的人应该称呼“爷爷”“奶奶”,什么样的人应该称呼“姐姐”“哥哥”。告诉孩子见到陌生人人如何与陌生人打招呼,说些什么。
只有平时不断的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际的方法,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时才知道如何做。
总而言之,克服孩子紧张羞怯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带孩子出去“见世面”,多给孩子提供和他人交流的机会。
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怎么办?
怎样改变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的行为?
其实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这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除了孩子本身的性格原因,有时候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心里不高兴、不想说话、确实不想打招呼这一类情况。
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但是有的时候反而会让成年人看得太重:有的家长会很尴尬地解释说,“嗯,孩子胆子比较小”,也有的家长因为拉不下面子,直接会说孩子,“你怎么这么不乖呢?”,甚至有的还会责备自己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怎么一点也不懂礼貌”,其实无论哪一种做法都不太恰当。
而且这样的情形估计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遇到过,毕竟,见到陌生人大方得体,活泼好动,同时又说话彬彬有礼的孩子确实不多,从自身出发的话,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来改善比较好。
1.言传身教。
其实真正好的教育方法不是简单的口头说教,而是言传身教。有一句话说的好,你想让别人怎么对待你,首先你得怎么对待别人,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如此,你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变得彬彬有礼,那么首先家长自己也得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所以下次再见到旁人打招呼的时候,不要先让自己的孩子打招呼,而是家长很热情的先去打个招呼,然后再来慢慢教自己的孩子。
2.不要操之过急
每个人对身处的环境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成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有的时候家长熟悉的人对孩子来说还只是一个陌生人,所以想要让孩子和陌生人很自然地说话,家长最好不要操之过急,得给孩子一定的时间。
3.不要乱贴标签
贴标签效应,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就是当你把一个名词定在某人身上的时候,时间久了,他自己就觉得我应该就是这样的人,而这一个情况在孩子身上尤其常见。
注意家长一定要避免出现贴标签效应,当孩子不愿意跟陌生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急着说孩子没礼貌,说孩子胆小。家长更应该做的是鼓励孩子,是给孩子做示范,而不是因为自己觉得尴尬,就给孩子随意下了定论,这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4.尊重孩子意愿
虽然我们都希望孩子大方得体,但是有时候孩子确实是拘谨的,也有一些人确实是孩子不喜欢的。这时,就不要强迫孩子了。孩子再小也是有自尊的,也需要得到尊重,不妨尊重孩子的意愿,随他去吧!
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怎么办?
孩子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家长可以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的性格不同,待人接物也会有所不同,需要家长认真观察分析,找到问题根源,针对性解决。
第一,培养孩子良好的教养。
孩子年龄还小,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好时机。良好的教养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落落大方,举止优雅,即不轻视自己也不藐视他人。当然,这需要家长长期的引导和孩子的学习练习才能逐渐养成习惯。
孩子年龄小,有些就会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出扭捏害羞的模样,他们的手足无措,不肯问好、叫人,而这些经常会让家长不满。
解决方法就是多和人接触,多认识朋友,见的人多了就不会再害怕,知道该如何做。日常家长可以带孩子多认识朋友,一些孩子力所能及,与人打交道的事情,就交给孩子办,例如,咨询简单的的问题,买东西等等。
第二,逼着孩子打招呼不如做示范和引导。
当遇到陌生人孩子不肯打招呼,家长可能会觉得没面子,但这是给孩子示范社交方法的好机会。做给孩子看,在给予建议,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命令的方式强迫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例如,小宝和妈妈在外面遇到了妈妈的同事,“小宝,快叫阿姨”小宝瞅了两眼,抱着妈妈的腿躲到了妈妈身后。妈妈脸色难看又催着孩子叫人,小宝死活不肯说话。妈妈拽过孩子打了两下“这孩子真没礼貌!”
此时,与其给孩子贴上没礼貌的标签不如给孩子示范应该如何与人正确交往。
小宝的妈妈可以这样做:把孩子介绍给对方“这是我的孩子小宝,今年4岁了”再告诉孩子“这是妈妈的同事,张阿姨,和妈妈在一起工作…”
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而不是被妈妈拽过来喊人。这时,如果孩子开口,一定要鼓励并继续帮助他和别人沟通,如果孩子不开口,不要催促,也不要表示不满。指责反而让孩子心生怯意,更觉得这是可怕的事,下次依然不敢说话。
这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都是有意无意的模仿家长,孩子虽然不说,但都看在眼里,渐渐就会掌握和试着应用。
第三,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
对活泼又喜欢交往的孩子,家长的教育重点放在有礼有度上,完善孩子言辞、举止。
对内敛稳重的孩子多鼓励肯定,让他们能多表达想法。
第四,学习社交礼仪和技巧。
社交礼仪的熟练运用都是经过学习的,没有谁天生就会。买一些儿童礼仪书籍,陪着孩子在家练习。或者多读一些礼仪故事,帮孩子分析处理事情的方法。
例如,告诉孩子与人分手要道别,遇到认识的人要主动打招呼,要亲切、诚恳,称呼要准确等等。
浙江叛逆孩子学校心理老师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