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时刻盯着的孩子能成才吗?
父母时刻盯着孩子是对的,主要是盯他(她)的成长过程和成长方向,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生活中只盯着别饿着,冷着,热着就行了,别事事包办代替,“散养”比较好,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的衣服鞋袜要自己打理,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吃亏。
我家的外孙女,考什么学都是自己填自愿,自己去面试,出国留学也是自己办出国手续,一切自理,父母心大,只负责学费,只想培养孩子自己能独立处理各种事情。
现在的爹妈不舍得孩子干这些事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大了什么事儿都找家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啃老。
父母时刻盯着的孩子能成才吗?
不必要,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
孩子的学习,父母的责任和老师的责任不一样。父母不要去“帮”,而是要去“引导”,而且要以“引导为主,帮扶为辅”地教育孩子。读者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小编在咬文嚼字:一词之差,父母教育孩子时候的效果,就会产生巨大不同。
“帮”是辅助,是扶持,也可以说是对孩子行为的监督管理,它是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一部分。而“引导”是带路、是影响,是对孩子心理的熏陶,它是父母的独立行为,与孩子自己的学习行为没有交集。
那么,两者在教育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吗?——学习的依赖性和独立性,以及孩子自身对学习认知。
刚才说到“帮”是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支撑因素,当这种因素突然抽离的时候,孩子会很不适应,甚至容易造成迷茫和失控。举一个例子,平时家长回家忙碌完后辅导孩子作业,孩子有什么不会的知识点就会找父母帮忙,甚至只有在父母的“陪伴”下才会去写作业。突然,有一天父母在忙,没时间去照顾孩子的学习,这个时候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会心神不定,若有所失。
引导,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看自己的书(也不一定是真的学习书,工作文件性的东西也行得,但得让孩子知道,是一起学习进步的),孩子做自己的作业——在一起,却各学各的,互不干扰,却相互督促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任何一次提问都要耐心解答,但是解答方法不是直接告诉答案和分析过程,依旧是以引导为主,先提醒第一步,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要多鼓励和耐心。
小编最后要强调的是:如果把在家庭学习管理的太严格和在言辞上不注意,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学习是为家长而学,并非是为自己前途”的认知。
引导,让孩子有一种探索新鲜感和自己奋斗的成就感,这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父母时刻盯着的孩子能成才吗?
父母“盯”着孩子,这个“盯”法很有讲究哦。能不能成才,看你盯的水平了。
1、0-3岁的“盯”:
时常要注意孩子的状况。吃喝拉撒,都要留个心眼。多观察,特别是孩子的饮食起居,身体变化。这个阶段,是孩子最脆弱的时候,也是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候,从要吃要喝,到学会走路、说话、探索,都只在朝夕之间,一个不留神,就会出问题。
2、3岁—10岁的“盯”:这个阶段,是“盯”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怎样盯?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成为那个人的样子。
这个阶段是最辛苦的了。你要改变很多的行为方式,处事风格,最难的是,改变你自己的行为习惯。非常辛苦,特别艰苦。
但是,你往身边看看,一双无邪的眼睛,时刻注视着你。看你怎么读书学习,怎么做菜做饭,怎么讲话,怎么待人……然后,一个小人儿,会跟着你学,怎么读书、讲话、待人……
3、10—成年的“盯”: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想慢慢脱离你的盯了。
因为你已经“不用盯”了。如果你第2条做的无比的好,这时你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当然大部分人,第2条做得没那么好,那么从现在开始,越早越好。“盯”着他的优点,想尽办法帮他发扬光大。而他的缺点则一定要找到机会才能帮他改,但是千万找好机会再下手。因为孩子长大了,你如果没跟上他的成长,这个时候,你已经“盯”不了他了。
这时候,你唯一能“盯”的,恐怕只有他的优点了,只要能帮他,把优点发扬光大,你的“盯”还是有价值的。
做父母不易啊,特别是面对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我们自己都焦头烂额,还要努力学习去做父母。
可是,没有办法,谁让我们对他如此深爱啊。
戒网瘾学校老师推荐阅读:
孩子说谎的原因是什么 小孩说谎如何教育
小孩顶嘴是什么原因 小孩顶嘴怎么教育
什么情况下家长可以不尊重孩子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