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孩子应该重点培养哪些学习习惯?
初中三年非常关键,家长不应仅仅把目光放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上面,还应考虑孩子恰恰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里,亲子关系反而成了最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只要亲子关系搞不好,孩子想有好的学业成绩非常非常难。
为此,我需要结合青春期教育给家长提供一些建议,才好让你的视野被拓宽,避免只片面抓孩子的学习,而忽略育人。
第一,家长必须要在孩子进入初一前,进行正式的青春期教育。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是没有青春期这个概念的,自然需要家长告诉孩子,结合青春期成长的特点,让孩子明白,他(她)已经进入一个特殊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生理快速发育,心理发展受情绪变化的影响,每天都有可能有情绪的波动变化。好心情有助于学习,糟糕的心情会无心去学习。因此,必须要重点把青春期生理发育认真做学习,同时再学习如何管理好情绪,做积极情绪的管理者。
第二,家长必须要告诉孩子,青春期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惰性。
受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影响,身体疲惫感时不时会袭来,不仅会感觉到身体不舒服,还会影响睡眠和饮食,当精力不足时,就会出现上课时的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时思维反应迟钝,直接导致情绪上的烦躁不安。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会产生青春期惰性心理,想学学不进去,想玩又惦记着学习。因此,必须要清楚初中这三年,是与惰性做斗争的三年。谁战胜了惰性,谁乐观自信,谁自律能力强,谁就能突围而出。
第三,家长必须要与孩子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方才能使学习习惯培养成为可能。
对于孩子们来说,青春期是一个特别自我的阶段,总认为什么都懂,有时还看不起父母,瞧不起老师或同学。结果就容易和他人产生矛盾与冲突,为此,家长必须要郑重告诉孩子,你只是懂得一些浅表性的东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我们必须要先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关系相处,就如在家里和父母相处来说吧,我们要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一家人和睦,你才会有好心情每天生活与学习,才能培养学习习惯。
第四,家长管教孩子要有原则和底线,家里必须要有统一的作息时间管理。
很多家长恰是因为在管教孩子方面缺乏原则和底线,在孩子特别自我的放纵之下,慢慢就使孩子胆子越来越大,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直接导致管教失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家长可以给孩子出一道选择题:A、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不用上学,直接走向社会自谋生路。B、如果你感觉需要父母保障,就发必须要听从管教,认真完成学业。一般来说,孩子都会选择B,孩子选择后,家长马上与孩子制定家庭生活作息时间表,规范孩子一日生活,建立起生活与学习节奏。
第五,针对手机和电脑使用要制定管理规则,这两样东西搞不好会废了孩子的学业。
有经验的家长,孩子一进入初一,马上就把家里的电脑收起来,与孩子制定手机的使用管理规则,严格落实手机的管理权。如让孩子清楚,你只有手机的临时使用权,并没有物权。既然是爸爸妈妈花钱给你买的,我们就有权力协助你管理好和保管好。该给你用时必须要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才能满足要求,如果你因为手机使用闹情绪,造矛盾,对不起马上取消你手机的使用权,直到你考上大学,那时你已成人,才可以考虑给你手机。
第六,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并严格去落实。
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来将预习、复习、写课外作业等内容,体现在学习计划之中,然后再与孩子的作息时间表衔接起来。每天到了时间规定的学习时间,家长绝不能放松对孩子的管理。只要家长在初一上学期严格抓落实,只需一学期时间就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到了初二后,孩子就特别适应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与学习,这时家长仍不能大意,需要继续坚持对孩子进行好习惯培养。
浙江问题少年学校心理老师结束语: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实更多体现在对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做事目标管理、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思维拓展等方面。只要家长抓住根本,在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你对孩子实施的青春期教育就容易实施了。好的亲子关系意味着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如果再把好习惯培养落实到位,你的孩子保证学业成绩错不了。
作为长期担任初中教学工作的我,很乐意为大你解决这个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个人觉得这些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第一,分学科,分门别类整理好各科资料。
我让我的学生从初一进校开始,就必须有一个订书机,或者说有一个文件夹,专门把我们7个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生物,每一科老师发的试卷和资料,把它单独的分门别类的整理到一起,语文,单独用订书机订在一起,然后其他各个科目分别单独的定在一起,或者说装在文件袋里面,这是一个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第二,准备一只红笔,每一科一个笔记本。
红笔的作用就是勾画重点难点,或者说改正错误,因为红色比较醒目,有提示和警示的作用,重点难点勾画出来,或者是说做错了题目,在复习的时候一看一目了然。同时要求学生每一科必须有一个笔记本,认真听课,做好课堂笔记,下来复习做作业备用。
第三,每一学期至少读一部名著,能够讲解主要内容,分析主题。
作为语文老师,我要求我们的学生,每一学期至少看一部名著,比如初一上册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看《骆驼祥子》,然后每一周我会专门用一节课单独给学生看书看名著,不讲课。一般来说初一进校之后我就会给学生推荐30部到50部名著,让他们自己去挑自己喜欢的来看。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四,学会理财,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费。
作为班主任,我首先告诉学生,第1个要保护好自己的财产,然后你的生活费,比如现在很多同学的生活费一个星期100元,那么要学会做好规划,来回的车费多少钱?你要买一些生活用品要多少钱?每一天你早饭多少钱?午饭多少钱?晚饭多少钱?做一个大概的规划。以前教过的很多学生就出现了一种状况,星期天晚上刚来学校的时候特别有钱,星期一二:大鱼大肉,大吃大喝,然后到了星期四没有钱,就是一个馒头下白开水,甚至是饿一两顿,一天都有可能,这也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五,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愉悦身心。
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身材更匀称,长得更高,更健康,更帅气,更漂亮,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缓解压力,释放不快的情绪,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早晚我经常都要带学生一起跑步,还有我这一年带着初一的学生,我坚持每一个星期四或者二至少和学生打一场篮球赛,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老师的积极运动,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
第六,讲卫生,学会独立生活。
因为地处乡镇,学校接触的都是农村孩子,他们有很多时候比较邋遢,特别是男生,生活习惯也会比较糟糕。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一定要讲卫生爱干净,在学校学会最起码的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洗干净,不准把脏衣服背回家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生活。
第七,学会感恩,感恩所有关心你的人。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教学生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想一想问题,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所有关心你的人。感恩其实很简单,就是礼尚往来。而且感恩要注重实际行动,比如感恩父母,现在作为学生,最起码应该做的一点,就是记住父母的生日,在过生日的时候,有生日的问候和祝福,或者说利用自己生活费结余的钱给父母买一个小礼物,我觉得这种小小的举动就是感恩。
第八,学会不懂就问,前提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鼓励学生大胆地问问题,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总之要把问题搞懂,但是坚决反对那种遇到问题,不假思索直接问,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只是想要一个现成的过程和答案,这种问没有意义,问了也没有收获。
我是一位初中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上初中的孩子应该重点培养以下学习习惯:
一、认真的习惯。凡事但怕认真,学习也是一样。认真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对待每一门学科,认真对待每一次测试。就拿我们语文学科来说,如果这个孩子很认真,那么首先他的书写就会非常工整,作业的准确率就会比较高,这对于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是非常有用的。
二、勤奋的习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要想取得学业的成功,离不开勤奋。学生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离不开一个勤字。要勤动脑、勤动手,勤于思考,勤于练习,勤于总结。其实每个学生之间智力的差别不是特别明显,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不够勤奋。
三、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升入初中以后,与小学阶段相比,学习的科目有所增加,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初中学生不能再像小学阶段那样,而应该更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做好课堂预习,做好课堂笔记,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合作探究。这样就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
四、阅读的习惯。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各个学科都面临着大量的阅读材料,所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在各学科之间的学科整合越来越强,就算是数学、物理等理科,也需要很准确的阅读和理解以及表达的能力。而学会自主阅读,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同时,养成阅读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塑造性格,陶冶情操。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对于初中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顺利完成初中学习任务的保障和基础。
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学习,人的知识增加了,身体也在成长,思想也在进步,进入初中学生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课前预习。上小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依赖老师,那是由那个年龄段特点决定的。长大了,要学会主动学习,就是课前预习,知道老师这一节课讲什么内容,哪些通过预习听懂了,哪些不懂的上课认真听,重点听。
二、不懂就问,不要装懂。有些孩子读小学什么都跟老师说,可大了怕老师了,不懂也不问了。要知道自己不懂的问题你不去问怎么弄懂呢?老师除了讲知识,还解决你们的疑问,老师喜欢提问题的学生,主动点,胆大点,学问学问,要学要问。
三、当天内容当天完成,养成一个好习惯,哪怕少玩点,某天晚些睡,都要想办法完成。
四、每学完一个单元,配合老师做好小结。通过小结,本单元学习内容又疏通了一遍,你在不知不觉间能力就提升了。
好习惯养成了,还怕什么呢?
1、课前预习,准备充足 ;能否进行课前预习是学好课程的基础。预习以后能够发现在新知识点中自己的疑惑,对老师的讲解有针对性的学习,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学习,能够让学习更加主动,毕竟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就是仔细认真听课。
2、勤学好动,做好笔记 ;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时老师会讲许多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很多学生只靠听,并不能全部掌握,这就需要及时认真的做好笔记,在课后把每个知识点都充分的理解消化,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教材里没有的内容。
3、多动脑筋,多问问题; 孔子有句话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告诉我们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得到解决,才能在大脑中留下更深层的记忆。
4、认真复习,加深记忆 ;学习知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复习。课后认真完成习题,独立作业,在作业的过程中继续消化理解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认真看笔记,分析后好知识点前后的知识链接,还可以在睡觉前把知识点像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重放。总之,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一定要学会学习,热爱学习,毕竟这是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