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教育学校的博客

招生咨询:400-8898-486

孩子厌学、不自信的根源在于学习成绩不好

  孩子厌学、不自信的根源在于学习成绩不好。

  孩子在学习阶段,优秀不优秀,多数人都会以学习成绩来进行评价。

  学校的考试,家长每次也只是关心考试考了多少分,逢年过节的 ,一家人团聚,亲戚朋友会问:“期末考了多少分哟?”

  因为考试成绩差,在班上,同学以会直考试成绩来评价你,考试成绩差,被同学看不起,

  因为考试成绩差,被父母责骂,被父母轻视,父母不经意间会说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

  如果学习成绩一直没有有效的方法得以改善,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

  要想让孩子变得爱学习,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根据孩子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惑,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同时,培养孩子的除了学习方面的以外的优点,以长处补短处,让孩子觉得自己虽然学习不好,还是有其他方面的优势的。


  一.孩子厌学的根源是什么?

  孩子本性上都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看见什么就问什么。每个孩子在上学前,看着别的哥哥姐姐们背着书包进出学校,都无限向往。但自己上学后,却在社会环境、教师、家庭等综合作用下,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心理。

  1. 社会环境

  现在的社会偏于浮躁,娱乐化气息浓厚。我看见很多孩子,2岁多就会摆弄手机,幼儿园就已经会打好几种手机游戏了。城市、农村都是这样。孩子们在上学之前,一边向往着学习,一边已经被游戏世界所吸引,或是被电视里的动画片所吸引。上学之后,发现学校里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没有游戏和动画片那么有趣,就很难对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

  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快节奏、高压力也波及到孩子们。现在的孩子,学习时间远超996。周一到周五,6:40起床,7:30到校,下午5:30到家,几乎没有午休。回家写作业、练钢琴、练围棋、课外阅读等,往往要到10:00才能休息。周末奔波于各个补习班、兴趣班,还要完成许多作业,有的孩子早中晚都排满了课,真的是很累。疲惫超过承受范围,就很容易产生抗拒心理,产生厌学情绪。


  2. 学校教育

  现在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实施应试教育,比较缺少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使得学校和老师比较注重分数,也造成了老师们的教学内容围绕考试进行,课堂比较缺乏活力和趣味,留的课后作业也有许多无趣的重复性、机械性作业,甚至还有惩罚性的作业,这些调动不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这种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减损孩子们原本存在的对知识的渴求,也减损了孩子们习得知识的乐趣。

  孩子们想要的是探索这个世界,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解开对生活和世界的困惑。可是,功利性的学校教育要他们做的是学知识应付考试。


  3. 家庭原因

  孩子在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后,有的家长因为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就会主动加码,请家教老师上门补课,买各种练习册让孩子重复练习,上各种补习班,弄得孩子没有一点自由安排的时间,孩子没有了自主性,就会有抗拒心理,从而产生厌学思想。

  有的家长过度在意考试分数,而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不够关注。每当孩子考试失意,便会受到严厉斥责,甚至批评、讽刺、挖苦,使孩子意志消沉,失去学习动力。

  有的家庭不够和谐,家庭成员之间有矛盾或家庭出现意外变故,让孩子陷入焦虑,失去安全感,使他们的生命能量消耗在调节情绪中,无法专心学习,导致急速下降,又得不到及时帮助,渐渐地被失落情绪笼罩,也会产生厌学心理。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孩子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一时疏忽,出现知识断点,再补起来就不容易。需要家长的及时发觉和指导。否则,不懂的知识越集越多,孩子就会疲于应付,课堂上听不懂,课后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比较差。孩子会陷入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是个循环爬坡的过程,每爬一坡,孩子都有成就感,也会遇到困难。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指导和切实的帮助,这不是凭借孩子一人能否完成的。有的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己也没有好的方法指导和帮助孩子,反而将自己的无助转化为情绪,通过大发雷霆或怒吼的方式,发泄到孩子身上,责怪孩子态度有问题,不够努力。孩子会觉得无奈和无力,也无法克服和战胜学习中的困难。

  据报道,现在学生的“厌学症”越来越低龄化。造成“厌学”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何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呢?

  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在社会大环境、教育大体制暂时很难改变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是,家长全面更新家庭教育理念。

  家长是孩子的坚实后盾,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少批评、指责,多接纳、鼓励,与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问题,让学习这个原本美好的事情,带给孩子真正的快乐。以温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共同寻找原因,共同探讨解决学习困难的方法,给关注孩子的行动,及时鼓励和指导,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动力。多给孩子一些爱,多些耐心与陪伴,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安心、专注地学习。


  孩子不自信的根源是什么?

  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评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景象。

  自信心强的孩子在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中表现得积极、主动,能勇敢面对困难,设法战胜困难。但是,有很多孩子都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因而不敢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消极、被动,没有主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自主权

  有些父母总觉得孩子太小,喜欢事事包办。这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这会导致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乏自主权,因为影响到他对自己的评价,以致于使他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父母事事包办,还会使孩子少了许多尝试和体验、锻炼的机会,孩子们没有了选择权,没有了思考、斟酌和决定的过程,没有了锻炼的机会,孩子的自我认知、成就感就会比较缺失,能力也得不到开发和发展。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越不会做,越不敢尝试,越不自信。


  2. 父母总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有些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如果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父母不仅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反而回家数落孩子:“你看看某某某,比你强多了!你怎么就这么不中用?”这样的话语,即使家长只是偶尔无心地说一说,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会受到深深的伤害。


  3.父母很强势,不能与孩子有效沟通

  有些父母性格强势,平时的一言一行都非常严苛,一旦孩子做错了,就会招来严厉的惩罚,而得不到有效的帮助。这样的父母无法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孩子也得不到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有的孩子不自信,还因为长相或生理缺陷等。


  孩子产生厌学、不自信的原因

  1、父母太宠溺孩子造就孩子畏难

  现在很多父母宠溺孩子,很喜欢帮助孩子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一旦孩子遇到困难,只要喊一声,父母立马过来帮助解决,帮助孩子搭积木、帮助孩子穿衣服、帮助孩子做作业。

  久而久之,孩子就缺乏自己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也慢慢的被暗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所以,一旦离开父母的帮助,他就很难办成事,总想着逃避,这就更加剧了孩子的不自信。


  2、父母替孩子做的决定太多。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就自作主张的帮孩子做各种决定,也不听取孩子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失去自信。

  遇事什么也不敢做,就等着父母告诉怎么做,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孩子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什么学习、工作和生活,慢慢的变得就更不自信了。


  3、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很多父母为孩子制定很高的目标,孩子很难实现目标,一旦孩子不能实现父母制定的目标,父母便会批评、谩骂甚至体罚孩子,这样很难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甚至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对任何事都没有自信心,自然学习上也很难有所突破,自然而然的就会逃避学习,最终导致孩子厌学。


  如何解决孩子不自信的问题呢?

  家长的关注点应回到自身和家庭教育上来看,做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援者。父母可以转换身份和视角,从孩子的视角分析他们面对的困难,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孩子不自信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比赛只能有一个第一,而人生却有无数种精彩!不需要和别人家孩子比,只要让自家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就好。

  总之,孩子厌学或不自信,都不是孩子造成的。如果父母对孩子已经用尽所有的努力,仍不见效果,不如用宽容给孩子一个自我反省和思考的机会,用父母的积极行动为榜样,父母不断克服各种苦难与障碍,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为孩子提供示范。


  推荐阅读:

  10-16岁叛逆期教育方法

  叛逆期的男孩有多可怕

  感动叛逆儿子的一封信

  17岁叛逆不管就晚了

  叛逆期结束三大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