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孩子教育学校的博客

招生咨询:400-8898-486

爸妈不快乐,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过得比父母幸福

  爸妈不快乐,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过得比父母幸福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确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在这里,我也必须诚实地说,是大多数的父母,而非全部的父母),但父母爱孩子,也不见得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有时父母求好心切,反而不小心变成过度焦虑,或是压迫。例如谩骂与过度管教,都是在父母“太爱孩子”的情况下衍生出来的。

  忧郁与家庭脚本──内化的负向自我评价

  前面这种近乎自我伤害的自我评价,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之前我曾看过一段影片,是儿福联盟发起的体验活动。影片中,儿福联盟请一位又一位的成年人体验者,坐在一张椅子上。接着有很多人走到这张椅子前,对着椅子上的体验者说:

  “我为什么会生下你?”

  “你真的是老鼠屎。”

  “早知道就把你掐死……”

  “你真的是赔钱货。”

  “你真的很没有用,生下来真的是拖累大家……”

  “你好臭,根本就是垃圾啊!为什么家里会有你这种小孩啊?”

  事后访问这些坐在椅子上的成年人的感受,他们说:“很难过、很害怕……”“虽然知道那是气话,但还是会很受伤。”“那是会一直记在心里面的… …”“连一个成年人都受不了,更何况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够承受。”许多人谈一谈,甚至都流下了眼泪。

  达标是“应该”,不达标是“丢脸”

  这些话,对已经长大成人的成年人而言,都是莫大的伤害,对于孩子而言,更是难以承受。

  而许多深陷忧郁的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遭遇过类似的待遇。

  例如,常常被用打骂的方式对待。被打的时候,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孩子,最好不要存在。也有可能是家中有非常严格的父母,孩子达到父母的标准是“应该”,如果不达标,则是“丢脸”,长期下来,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是孩子可能是有着完美主义、过度控制的父母。只许孩子成功,不许失败,否则就会招来一阵责骂或碎念,而他们就带着这些被批判的声音长大。

  人类有一个心理机制,叫做“内化”:我们会将一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经验,变成是我内在的一部分,而且,通常是不经区辨,囫囵吞枣地吞下去。

  举例来说,如果小时候常常被父母要求、被骂,我们虽然一方面,非常痛恨这种感觉,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学习”这种严厉的方式,在自己达不到标准时,也会开始责骂、挑剔、否定自己。

  最后从别人伤害自己,变成自我伤害。这变成一种习惯。

  所以,忧郁是一种内化了自我伤害的习惯。

  当我们长期地被批评或伤害时,我们的心中将分裂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变成了当初伤害自己的人(或声音),另一部分则处在“被伤害”的位置,听着自己对自己说的那些评价的话。“加害者”与“受害者”都是自己,最终则无法放过自己。

  在你的脑袋里,不断重复着的那些自我否定,或许是在小的时候,爸爸或妈妈曾经告诉过你:“要不是因为你,我才不会过得那么痛苦。”“为什么你就不能够争气一点,让我放心?”

  忧郁的核心,是对于自己负面的评价。而这个负面的评价,往往在最开始,不是你自己给自己的,而是身边一些重要他人,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你体验到的。

  当然,也有许多人的负向经验,不见得是从父母,而是被某个很严厉的老师羞辱过,内化而来的。

  有时候是因为某些原因而被同学排挤,自己发展出一个归因:“一定是我哪里惹人厌,才会被讨厌……”或是从小爸妈就经常不在家,你在心中想着爸妈是不是不在乎自己,因此对着自己说:“或许爸妈并不爱我……”这些经验,都有可能默默地成为你的人生脚本,而你往后的人生,若没有意识到,将会不断地重复这些台词与剧本。

  对忧郁/痛苦成瘾

  长期待在忧郁里的人,有时还会产生一种情况,是对痛苦“上瘾”。

  “什么?怎么可能会对痛苦的感觉上瘾?”或许有的人会这样想。但别太惊讶,这种人还不在少数。

  其实待在“忧郁”的情绪里,虽然“痛苦”,但却很“熟悉”。某种程度上,其实可以带给自己一些“控制感”。因此,对有些人来说,待在忧郁或痛苦的感觉里,反而让自己觉得很“安全”。

  我咨商过许多个案,在困扰渐渐好转的过程中,个案反而告诉我:“现在我忧郁的时间愈来愈少了,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我有时候却会觉得这种感觉… …好奇怪。”因为个案此时反而对于这个不忧郁的自己有点陌生,不知道要怎么继续生活。

  我想起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有一种少年维特的烦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淡淡哀伤。但这种忧郁,却会有种莫名的吸引力,觉得“泡”在这种忧郁里有种“美感”。一直到现在,我还是热爱看悲伤的电影、听悲伤的歌。这种特殊的心情,很难以言说,但却真实存在。

  人常常是很矛盾的。意识上,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愈快乐愈好,但潜意识里,或许我们常常离不开过去的自己,所以反而产生一种对于忧郁的眷恋,甚至对痛苦上瘾。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人在潜意识中相信,一个人若一直困在某种忧郁的痛苦情绪里,是一种对家族痛苦的“忠诚”。例如,父母很痛苦,孩子在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过得比父母还要幸福,否则是一种心理上的背叛。

  忧郁是“愤怒的回射”

  佛洛伊德说“忧郁是一种无法对外表达的愤怒,转回来对向自己”,这在心理学里称为“回射”。你可以想像,你的愤怒像是往外丢的回力镖,本来要攻击敌人,最后却回过头来打中自己。

  仔细观察,你会在许多忧郁的人身上发现,他们对于那些伤害自己的人,是有愤怒的。只是愤怒无法对着这个人,情绪发不出去,只好对着自己生气。例如,我常听到:“都是我不懂得拒绝,才会让他这样子对我。”

  “忧郁是愤怒的回射”的说法很玄妙,虽然不总是通用,但是确实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在我的实务工作上,的确很常见到:“当事人非常善于对自己生气、伤害自己,但却很难对其他人生气”,又或者是:“虽然会对其他人生气,但在自己对他人生气之后,马上兴起罪恶感,反而进一步地批判自己,怎么可以对别人生气。”

  这种状况,会发生在许多关系里,但最常发生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我们的文化,不允许孩子对父母不满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确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在这里,我也必须诚实地说,是大多数的父母,而非全部的父母),但父母爱孩子,也不见得会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

  有时父母求好心切,反而不小心变成过度焦虑,或是压迫。例如谩骂与过度管教,都是在父母“太爱孩子”的情况下衍生出来的。

  而孩子其实对于自己被这样对待,是非常不舒服的,甚至想要反抗。但是,一旦当孩子对父母表达不满与生气时,有些父母会说:“我对你这么用心,为什么你就不能体会呢?”或是用更高压的方式压制孩子的情绪。不论是非对错,都会告诉孩子:“不论怎么样,讲话都要有礼貌。”“我是你爸/妈,你怎么可以用这种语气对长辈说话?”

  这都会让孩子被逼得要把自己的情绪吞下肚,所以对父母的愤怒,也就没有办法如实地表达出来,甚至到了最后,也会认同父母的想法:“既然爸爸妈妈这么不开心,那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而开始嫌弃自己。

  但实际上,那些对自己的不满、生气,很有可能原本是要朝向父母的,但却回过头来对向自己。

  在安全的情境下,适度地去经验、表达自己的愤怒

  又或者有另外一种状况,是当自己身边的亲人过世时,也会陷入很深的忧郁。在这份忧郁里,有一部分是因为“失落”了一个重要的对象,而需要一段时间好好哀悼。但也有些状况,其实是对于“你怎么就这样离开我了……”的愤怒,生气着自己被抛下。

  但是,“对于过世的人生气”这件事情,也不是我们的文化允许的,所以那些原本对于死者的不满,可能也会转而朝向自己。

  我见过许多失去至亲的人,他们开始好起来的契机点,是终于可以对着那些非常亲爱的人,表达出愤怒。而在那个瞬间,自己也才能够真的放下。因为自己会发现,原来我非常爱他,但同时也非常气他,而爱与恨,到头来发现,原来是同一件事情。

  所以,我非常非常鼓励忧郁的人,如果有机会,在一个安全的情境下,适度地去经验、表达自己的愤怒,尤其是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这非常有助于让一个人长出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把那种愤怒转为一种自我伤害。


  浙江全封闭学校老师推荐阅读:

  网瘾最严重的症状

  重度网瘾症状

  帮孩子戒网瘾成功案例

  网络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对早恋孩子说四句话

  给早恋儿子的几条建议

  高中厌学还有救吗

  厌学症需要休学吗

  厌学症是哪种心理障碍